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红河60年交通巨变,铺就地区经济跨越之路!

    信息发布者:徐梦蝶
    2017-04-07 22:22:38    来源:节选自红河日报 记者 张永贵   转载

    红河60年交通巨变,铺就地区经济跨越之路!

    2017-04-07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



    www.mzslqz.nync.com 




    “我和自治州差不多大,从自然形成的马帮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弹石路,从坑坑洼洼的弹石路到平整的水泥路、沥青路、高速路,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我家门口,我都看在眼里。”3月中旬,在石屏县坝心收费站附近,居住在镇上的杨耀虎老人对记者如是说。


    与杨耀虎一样,60年来,红河各族儿女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精神改变着原本恶劣的交通状况。


    60年间,一座座涉水跨沟的桥梁、一个个穿山越岭的隧道、一条条通城达市的高速路或建成或开通,改造了山河,写就了华章……60年的交通建设,筑就了红河腾飞之基。


    襁褓中诞生公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交通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打开历史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到1949年止,红河境内仅有个旧、弥勒、开远、蒙自、建水、泸西6县市通公路,汽车不足10辆,公路里程仅140公里,且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通行困难。


    “建国前,别说红河境内整个中国交通运输业都可谓一穷二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近一个世纪。”离休干部佴让说,“经过60年建设,红河和全国一样从无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顺畅、便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州地处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条红河将红河州分成南北两块,使这片崇山峻岭的地势显得更加险要,交通奇难。先民们为了走出大山,沟通外界,用双脚踏出了一条条古驿道。但从秦修五尺道到民国上千年间,哀牢山人始终没有摆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宿命”。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1957年,红河州建州后也顺势拉开了交通建设的帷幕。


    建州后,在“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思想指导下,我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动员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参加筑路,公路建设在全州各地全面铺开,使我州公路建设出现了大普及、大提高的热潮。先后建成建水至元阳、屏边至马关、元阳至绿春等公路。到1967年,13个县市政府所在地均通了公路,境内主干线已基本形成。同时,境内县乡公路也有了发展,共修建县乡公路800多公里,结束了境内没有县乡公路的历史。  

     

    1966年至1976年间,我州以每公里补助3000元的标准,动员群众自带干粮行李到工地修筑县乡公路,10年间,共新修县乡公路800多公里。1978年以后,经济建设的热潮推动了全州县乡公路的发展,到1985年止,新修县乡公路1500多公里,相当于1977年前全州县乡公路的总和。在此期间,境内新建、改造了部分国道、省道。至1985年止,全州拥有公路里程8187公路,基本实现了从“无路”到“有路”的跨越。


    但8000多公里的公路中,干线公路仅有2000多公里,且绝大多数路是砂石路面,技术等级低,通行力、抗灾能力极差,大多数地方遇到街子天、节假日一塞车就是几个小时,每逢雨季,不是路基塌方就是山体滑坡,交通一中断,少则一星期,多则半个多月。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了红河区位优势的发挥,限制着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世纪的跨越“黑丝带”在红河大地延伸

    改革开放后,为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实现红河腾飞的梦想,奋进的号角一度度吹响:“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响彻红河南北。红河交通开始实现从“有路可走”走向“走得顺畅”的再次跨越。


    1991年8月17日,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在开远召开省长办公会决定:打开国门,走向亚太,两年内完成昆河公路的改造。从此,红河公路建设进入了以改造国、省干道主干线为重点的新时期,揭开了红河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除了如期完成昆河公路的改造外,还相继建成蔓耗至金水河、元阳至绿春、红河至石屏3条柏油路,结束了柏油路不过江(红河)的历史。

    网络配图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骄子,是速度和效率的代表,也成为衡量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99年底,鸡街至石屏、通海至建水高速公路开始修筑,并于2004年11月26日建成通车,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结束了红河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我州公路建设以飞一般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自2004年以来,陆续建成的鸡石、通建、蒙新、石红等8条高速公路,使高速路网基本覆盖北部地区。


    如今,翻开红河州交通图,人们欣喜地发现,全州的道路交通标识一年一个变化,由简单变得复杂,由稀疏变为密集。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绿色安全、保障有力、智能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正在一步步走下规划图,成为延伸在高山峡谷中的一道道彩练。


    到2006年底,全州实现了13个县市通柏油路,141个乡镇通公路,1181个村委会基本村村通路。2016年底,我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692公里,是建州时的16倍多。其中,高速公路540公里,一级公路92.6公里,二级公路102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8.97公里,形成了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


    从马帮小道到高速公路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从马车到现代化交通工具,从摆渡出行到一座座桥梁横跨红河两岸……60年来,红河州交通建设风雨兼程,跨越天堑,一路辉煌,筑就了全州各族群众致富的梦想,承载了百姓舒适出行的希望。


    60年,我州交通运输建设者在红河大地上弹奏出激越高亢的交通建设发展乐章。一代又一代交通人薪火相传,为加快自治州交通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了自治州交通事业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交通建设已成为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公路修到哪里,经济建设项目就建到哪里,极大地拉动了红河经济发展。”今年68岁的原交通部门工程师王宇谈起红河交通事业的发展,感慨万千。交通适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交通建设,使交通运输步入了大跨越、大发展时期,为全州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发展之路: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前行


    交通兴,百业兴。交通的不断发展为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社会的开放文明。


    日前,走进百年滇越铁路米轨山腰站,站上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刚停靠下来的米轨机车办理国际联运手续,这一车300多吨化肥将沿着滇越铁路,驶出国门,开往越南。


    这个建于1908年的火车站位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隔南溪河与越南相望,是昆明铁路局唯一的国境口岸站,也是全国铁路9个国境口岸站之一。


    “采用国际标准轨道的河口北站开通后,打通了准轨和米轨的通道,准轨机车可经过货站到越南,越南的米轨机车也可进到山腰,经河口北到全国。”山腰站负责人介绍,2014年12月1日,蒙河铁路开通运营,河口口岸形成了准轨和米轨铁路并用的运输格局,中越两国互联互通更加便利,促进了两国边境贸易升温。 


    修一条路可带动一方经济,铺就一张交通网可以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红河交通发展的速度,从一个侧面印证着红河经济快速增长的速度。

    网络配图


    由于有了便捷的交通,红河与内地、沿海的距离日益缩短,改革开放的步伐逐年加快;由于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红河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以往贫瘠的土地成为投资热土,从前偏远的乡村挣脱了封闭的桎梏。


    2013年2月23日,玉溪至蒙自铁路通车,全长141公里的玉蒙铁路,将蒙自和玉溪连在了一起,将滇中和滇南城市群更加便捷、紧密地联系起来,辐射人口达上百万人。这条铁路通车以前,每年沿线都有大量农民的山货、土特产烂在地里。路通后,山货出去了,农民富裕了,玉蒙铁路成为玉溪、蒙自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同时,经历了几次提速的洗礼,州内铁路运输实现了“多拉快跑”的目标,全新的铁路运行图也有效地优化了运输资源配置,列车载着货物“跑了起来”,“旺”了地方,也“旺”了铁路。


    “我州这些年陆续建成的四通八达、快速流动的运输网已发挥出巨大效益。它促进了地区经济运转需要的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交通运输部门一业内人士说。


    与红河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红河经济的列车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奔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经济低谷时,红河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同样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年均10%左右速度增长的红河经济,被誉为是全省经济增长主要的“发动机”。而交通基础建设,功不可没: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内需。


    去年,我州的新一轮有“铁、公、机”之称的铁路、公路、机场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刺激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2016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6.79亿元,而全州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就达185.7亿元,对GDP的贡献可见一斑。

    (来源:节选自红河日报 记者 张永贵)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